为什么是冈仁波切
人类对山的崇拜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,但没有任何地方能像西藏这样登峰造极,放眼西藏,凡山皆有神,大到统领世界的四大神山、八大神山,小到掌管一地之部落神山,甚至个人之魂山,体系丰富、门类齐全、纷繁复杂,其中地位最崇高、影响最广泛的当属
冈仁波齐峰
在以高峻凌厉著称的极高山中,冈仁波齐显得殊为不同,即使冬季大雪覆盖绵延群峰,也非常容易辨识.
它山形独特,如同一座有着温柔曲线的金字塔,耸立在高原之上,恬澹从容、王者风范
南侧山体上一道道水平纹理岩层,构成了似乎可以直通天庭的阶梯,中间一条深深的纵向沟槽贯穿山体,冰雪造就的王冠坚实地嵌入雄浑的身躯,黑白相宜、错落有致,北侧则少有冰雪,整座山仿佛就是一块通体的圆滑岩石,当日月的光芒照射,山体漫射出柔软的红光,也颇为旖旎
为何成为第一神山?
公元840年,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下令禁止佛教,推行西藏本地宗教“本教”,史称朗达玛灭佛,随即佛教僧侣反扑,刺杀赞普,四方骚然,天下大乱,西藏历史上最强大的王国分崩离析,从此陷入长达数百年的小邦混战,乱世之中曾经佛法昌盛的青藏高原万佛齐喑,僧侣们以佛法之名行淫欲杀戮、败坏佛教名誉,五世达赖喇嘛在评价这段历史时写道
(出自《西藏王臣记》)
▼
“(僧侣)持械杀人,恣意酒肉,纵情淫乐。论师们各从所好,自立宗规”
同时期的本教则蒸蒸日上,长此以往佛教必然被高原抛弃,更严重的是,青藏高原南北的佛陀之光都在逐渐黯淡,作为佛教发源地的印度,大部分佛教寺庙已经改宗印度教,远道而来的伊斯兰教则势头更甚,10世纪时巴基斯坦、印度北部等地的许多古国 相继转为清真之国,青高原以北中国新疆境内的诸佛国,也大部分被伊斯兰势力攻灭,佛教正受到内外南北各方的夹击,极有可能在印度、西藏同时灭亡
在朗达玛灭佛、天下大乱之时,偏远的冈仁波齐反而成了虔诚佛教徒的避难所,一支崇信佛教的吐蕃王室后裔,吉德尼玛衮王子,带着千余骑士来到冈仁波齐脚下的普兰县境内,之后逐步扩展到阿里全境,建立了西藏历史上著名的古格王国,古格王国遗址,位于今天札达县境内,距离冈仁波齐峰160公里,,古格王室力图复兴佛教,西藏、印度各地僧侣纷纷前来,其中最著名的是印度佛学中心超戒寺的住持,燃灯阿底峡尊者,为促成大师来到古格,当时的古格国王意希沃,被邻近的伊斯兰教国家噶尔洛俘获,噶尔洛要求意希沃或改信伊斯兰教,或用等身黄金来换得生机,意希沃却对带着黄金来赎他的人说
▼
“吾已年迈,不如用这些黄金迎请阿底峡大师”
阿底峡是藏传佛教史上影响最大的印度高僧之一,他的到来让衰败的佛教开始在冈仁波齐周边重兴,其次,偏远的冈仁波齐,是多个文明、宗教的圣地,在它周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,发育出了四条河流,它们或是雅鲁藏布江、印度河的正源,或是印度河、恒河的上游源头之一,这些河流所孕育的文明和宗教沿河上溯,均以冈仁波齐为精神之源
(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河流示意图;青藏高原是亚洲主要大河的发源地,我们熟知的三江源即位于青藏高原东部,而以冈仁波齐为中心则在青藏高原西部形成了一个鲜为人知的“准”三江源;之所以是“准”,是因为部分河流非正源;原图制作@Michael Buckley)
人们用四种天国神物命名这四条河流,即马、狮、象、孔雀,冈仁波齐以东为马泉河,是西藏的母亲河雅鲁藏布江的源头,冈仁波齐以南为孔雀河,为印度教的圣河恒河上游源头之一,孔雀河尽头的冈仁波齐峰,被古代印度人看作印度教法力最广大的湿婆神的居所,是世界轴心(Axis mundi),另一个印度最古老的宗教耆那教则认为,冈仁波齐是创始人大雄的悟道之地
(印度教描绘的世界轴心,神和人之间以冈仁波齐为轴,分割出天地两个世界)
冈仁波齐以西为象泉河 其下游称为萨特莱杰河 是巴基斯坦主要河流印度河的支流
象泉河是阿里地区最重要的母亲河,古格王国,还有更早的象雄文明都在此孕育,西藏本土宗教本教,正是由象雄王子辛饶弥沃创立,冈仁波齐被认为是本教的起源地,也是本教360位神灵的居所,冈仁波齐以北为狮泉河,是印度河的正源,远古时期狮泉河的上源,还有着一个大型湖泊,位于今天冈仁波齐与纳木那尼之间,后来气候变迁、湖泊来水减少,不但与狮泉河中断连接,大湖也分裂为两个相对较小的湖泊,其中一湖便是玛旁雍错,面积330平方公里,湖面海拔4400米,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之一,湖水源于冈底斯山的冰雪,透明度高达14米,是中国透明度最高的湖泊,它与纳木错、羊卓雍错一起被称为,西藏三大圣湖
它的姊妹湖拉昂错是一个咸水湖,含盐量约是玛旁雍错的3倍,面积268.5 平方公里,比玛旁雍错略小,湖水呈深蓝色,湖滨几乎没有植物、没有牛羊,显得死气沉沉、没有生机,所以人称“鬼湖”
四条孕育出不同文明和宗教的河流,好像在冥冥中向世人昭示,冈仁波齐就是万水之源、世界中心,谁能据有冈仁波齐,谁就可以获得更多话语权,为争夺冈仁波齐,残酷的宗教冲突多次发生,在之后的流传中则演化为一场斗法
公元1093年
藏传佛教上师米拉日巴来到冈仁波齐修行,却被本教大师那若本琼阻止,那若本琼认为冈仁波齐是本教神山,禁止佛教徒在此修炼,于是二人约定以斗法论胜败,最先登上冈仁波齐山顶者为胜, 斗法开始时,那若本琼早早就冲向顶峰,米拉日巴则沉睡正酣、不急不忙,等到那若本琼快到山顶时,却发现米拉日巴早已端坐其上,惊得那若本琼直接从山顶滑落,并在冈仁波齐南坡留下了那一道明显的深槽, 在本教的起源地击败本教,佛教重新在青藏高原取得优势,圣湖玛旁雍错也正是在此时得名,其藏语意为“永恒不败的碧玉湖泊”,为巩固在冈仁波齐的胜利,藏传佛教吸收印度教中世界中心的说法,将冈仁波齐视为佛教经典中的须弥山, 它还吸纳了本教中的“卍”字,作为对冈仁波齐山体上的沟槽的解读,大量的高僧开始来到冈仁波齐修行,包括后来首开冈仁波齐转山路线的, 郭仓哇· 贡布多杰
(佛教的世界观:须弥山与四大部洲,绘图@Wikiwikiyarou)
最后,在冈仁波齐站稳脚根的藏传佛教,与西康等其它边缘地区保存的佛教种子一道,掀起了全藏的佛教复兴运动,佛教开始成为青藏高原上占据绝对优势的宗教,并向尼泊尔、不丹、蒙古高原、甘肃、云南等地传播,史称藏传佛教“后弘期”,而另一边,公元1203年,在经过十数次伊斯兰教入侵之后,印度超戒寺彻底被毁,佛教在印度正式宣告消亡
今天
原本水火不容的不同宗教,都可以在冈仁波齐面前和睦相处,不论国籍、文化、种族、教派,都可以在冈仁波齐向神灵致敬,冈仁波齐也成了一处世界上罕见的,跨宗教、跨文化、跨种族的神山
{% note info %} 转自:星球研究所 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26986633 {% endnote %}